房东太太
歇卜士太太(Mrs.Hibbs)没有来过中国,也并不怎样喜欢中国,可是我们
看,她有中国那老味儿。她说人家笑她母女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那是老古板的意思;但她
承认她们是的,她不在乎这个。
真的,圣诞节下午到了她那间黯淡的饭厅里,那家具,那人物,那谈话,都是古气盎
然,不像在现代。这时候她还住在伦敦北郊芬乞来路(FinchleyRoad)。那
是一条阔人家的路;可是她的房子已经抵押满期,经理人已经在她门口路边上立了一座木
牌,标价招买,不过半年多还没人过问罢了。那座木牌,和篮球架子差不多大,只是低些;
一走到门前,准看见。晚餐桌上,听见厨房里尖叫了一声,她忙去看了,回来说,火鸡烤枯
了一点,可惜,二十二磅重,还是卖了几件家具买的呢。她可惜的是火鸡,倒不是家具;但
我们一点没吃着那烤枯了的地方。
她爱说话,也会说话,一开口滔滔不绝;押房子,卖家具等等,都会告诉你。但是只高
高兴兴地告诉你,至少也平平淡淡地告诉你,决不垂头丧气,决不唉声叹气。她说话是个趣
味,我们听话也是个趣味(在她的话里,她死了的丈夫和儿子都是活的,她的一些住客也是
活的);所以后来虽然听了四个多月,倒并不觉得厌倦。有一回早餐时候,她说有一首诗,
忘记是谁的,可以作她的墓铭,诗云:
这儿一个可怜的女人,
她在世永没有住过嘴。
上帝说她会复活,
我们希望她永不会。
其实我们倒是希望她会的。
道地的贤妻良母,她是;这里可以看见中国那老味儿。她原是个阔小姐,从小送到比利
时受教育,学法文,学钢琴。钢琴大约还熟,法文可生疏了。她说街上如有法国人向她问
话,她想起答话的时候,那人怕已经拐了弯儿了。结婚时得着她姑母一大笔遗产;靠着这笔
遗产,她支持了这个家庭二十多年。歇卜士先生在剑桥大学毕业,一心想作诗人,成天住在
云里雾里。他二十年只在家里待着,偶然教几个学生。他的诗送到剑桥的刊物上去,原稿却
寄回了,附着一封客气的信。他又自己花钱印了一小本诗集,封面上注明,希望出版家采纳
印行,但是并没有什么回响。太太常劝先生删诗行,譬如说,四行中可以删去三行罢;但是
他不肯割爱,于是乎只好敝帚自珍了。
歇卜士先生却会说好几国话。大战后太太带了先生小姐,还有一个朋友去逛意大利;住
旅馆雇船等等,全交给诗人的先生办,因为他会说意大利话。幸而没出错几。临上火车,到
了站台上,他却不见了。眼见车就要开了,太太这一急非同小可,又不会说给别人,只好教
小姐去张看,却不许她远走。好容易先生钻出来了,从从容容的,原来他上“更衣室”来着。
太太最伤心她的儿子。他也是大学生,长的一表人才。大战时去从军;训练的时候偶然
回家,非常爱惜那庄严的制服,从不教它有一个折儿。大战快完的时候,却来了恶消息,他
尽了他的职务了。太太最伤心的是这个时候的这种消息,她在举世庆祝休战声中,迷迷糊糊
过了好些日子。后来逛意大利,便是解闷儿去的。她那时甚至于该领的恤金,无心也不忍去
领——等到限期已过,即使要领,可也不成了。
小姐现在是她唯一的亲人;她就为这个女孩子活着。早晨一块儿拾掇拾掇屋子,吃完了
早饭,一块儿上街散步,回来便坐在饭厅里,说说话,看看通俗小说,就过了一天。晚上睡
在一屋里。一星期也同出去看一两回电影。小姐大约有二十四五了,高个儿,总在五英尺十
寸左右;蟹壳脸,露牙齿,脸上倒是和和气气的。爱笑,说话也天真得像个十二三岁小姑
娘。先生死后,他的学生爱利斯(Ellis)很爱歇卜士太太,几次想和她结婚,她不
肯。爱利斯是个传记家,有点小名气。那回诗人德拉梅在伦敦大学院讲文学的创造,曾经提
到他的书。他很高兴,在歇卜士太太晚餐桌上特意说起这个。但是太太说他的书干燥无味,
他送来,她们只翻了三五页就搁在一边儿了。她说最恨猫怕狗,连书上印的狗都怕,爱利斯
却养着一大堆。她女儿最爱电影,爱利斯却瞧不起电影。她的不嫁,怎么穷也不嫁,一半为
了女儿。
这房子招徕住客,远在歇卜士先生在世时候。那时只收一个人,每日供早晚两餐,连宿
费每星期五镑钱,合八九十元,够贵的。广告登出了,第一个来的是日本人,他们答应下
了。第二天又来了个西班牙人,却只好谢绝了。从此住这所房的总是日本人多;先生死了,
住客多了,后来竟有“日本房”的名字。这些日本人有一两个在外边有女人,有一个还让女
人骗了,他们都回来在饭桌上报告,太太也同情的听着。有一回,一个人忽然在饭桌上谈论
自由恋爱,而且似乎是冲着小姐说的。这一来太太可动了气。饭后就告诉那个人,请他另外
找房住。这个人走了,可是日本人有个俱乐部,他大约在俱乐部里报告了些什么,以后日本
人来住的便越过越少了。房间老是空着,太太的积蓄早完了;还只能在房子上打主意,这才
抵押了出去。那时自然盼望赎回来,可是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情形并不见好。房子终于标
卖,而且圣诞节后不久,便卖给一个犹太人了。她想着年头不景气,房子且没人要呢,那知
犹太人到底有钱,竟要了去,经理人限期让房。快到期了,她直说来不及。经理人又向法院
告诉,法院出传票教她去。她去了,女儿搀扶着;她#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