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情与婚姻
1.以对异性占有为目的的、占有前的热血沸腾及占有时刻的惊心动魄——这种精神状态我们的祖先就有,其它动物也不缺乏。它不能称为爱情,而只是一种激情。
爱情是把喜好固定在一个特定对象身上。而这,只有在具备起码的衣食住行条件,建立了一定的交往关系以后才能产生。因此,爱情是社会的产物。一定要把原始森林中的激情与社会中的爱情区分开来。爱情包含激情,就是一连串的激情。但是性质已经发生变化,已经不再是动物性的激情,而是人性的、人类性的、社会性的爱情。
爱情的性质非常奇妙:你越爱对方,便越将对方拔高、乃至神圣化;在把对方人格升华的过程中,你的感情也升华了。在最初的交往阶段,出于本能的占有欲望在血管里奔涌冲撞,然而逐渐地真的爱上她了。渐渐产生的爱滋润着心田,你觉得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了,觉得自己特有力量。爱情把性欲压抑了、挤干了;一句话,占有欲没有因对对方强烈的爱而增强,反而削弱了模糊了淡化了。
从这时起,心灵的天空由爱统治,偶尔有性的影子飘过,但那犹如残霜败雪,在爱的阳光下立即化为乌有。
爱情使你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你乐意把对方看得比山高、比海深、比月美。她的一切都引起你极大的兴趣。她的言论、行为、志向、德行,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完美无缺。你不由自主的想到她说到她,你在她身上想得太多太多,唯独没有想到性。此刻要占有她,你脑子里没有这想法,即使有此闪念,也觉得是太遥远太遥远的事情,是云彩里的事情,需要一万年的准备才能完成。
这就是爱情的产生、表现及其性质,我试着把它描述出来了。我还想说几点意见,供大家品评。
一、爱情并不排斥身体的占有,但真爱的心亲切地温柔地把这个过程推迟了、淡化了——你太爱她了,你不忍心占有她。这是符合事物性质的。蒙田说:爱情不是为饥不择食的饿汉们准备的食品。没有温柔的爱是不完整的,但一开始就追求占有简直是对爱的背叛。
法国社会主义青年活动家拉法格,在与馬克思的女儿劳拉结婚前,马克思曾告诉他爱的真谛:“过分亲密很不合适……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与过分亲昵。”
二、“爱情是以男女双方身体的占有与愉悦为目的的。”这一对于爱情的传统说法与爱情的性质格格不入,因而是不完全正确的。很显然,爱情是人类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纯精神的事物,至少它自己是倾向纯精神的。至于有人一定要把它说成是物质的——最后也确实弄成是物的关系了,那则是另一回事。
三、爱情是如此的高贵,由一场轰轰烈烈的爱而送进婚姻殿堂并且走完人生旅途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并不是人人都能与爱情有缘,在自己的生命里尝到它既苦涩又甜蜜的味道。绝大部分人结婚前未遇到过爱情,小部分人一生一世不知爱为何物。
四、爱情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有多大?它就象人类社会自身一样伟大。我们每个人在年青时期都努力工作学习,努力钻研技艺磨砺品格,为什么呢?为的是在恋人面前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将是一个能担当的丈夫。爱情矫正恶习,使弱者变强愚者变智,它触及灵魂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数爱的涓涓细流汇成了社会精神及物质进步的巨大洪流。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就是以爱情作为基础的。
2、人的精神不可能长期处于癫狂痴迷的状态,脆弱的心灵经受不起长期的爱的急风骤雨。到了一定的时候,理智就要出来说话:“HELLO,GREAT LOVE !你已经走了很长很长的路程,你累了,需要休息,需要有一个驻足的地方,不然,你就要走下坡路了。你没听说‘月滿則亏,水滿则溢’的道理吗?我给你一片坚实的土地,你在这里扎根开花结果;给你一片宽阔的港湾,把你澎湃的爱的激流纳入其中,让它在里面平稳地长久地无声无息地流淌。这片土地,这个港湾,就是婚姻。你们的爱已经为婚姻作出了长久的担保,放心走进去吧!”
这时候爱情也确实累了——其实爱情不累,它永远生机勃勃、热情似火,是人累了,人的神经有点累。
炽热的爱使男女双方谁也离不开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他们终于想到要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式,使双方谁也不离开谁。爱情并不渴望身体的结合,因为相爱的人把爱的情感神圣化,爱情又互相把对方神圣化。身体的占有与这双重的神圣化似乎不入调。可是不完成身体的结合,双方怎么长相厮守?双方不能长相厮守,爱情又在何处附丽?他们决定听从理智的劝告,把人生推向婚姻。这样双方的灵与肉结合了,爱情获得了合法的体面的稳定的驻所。人真是奇妙的动物,爱情与婚姻真是奇妙的矛盾统一体啊!
3、爱情的特点是其精神性,婚姻的特点是其物质性,但决不可因为婚姻物质性的特点,就断言说婚姻是爱情的终点,是要埋葬爱情,人们是拿爱情来装饰婚姻之类错话。婚姻是爱情发展一定要达到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漫长的,伴随人的一生。与这个阶段相比,爱情不过是为此作准备的一幕开场短剧而已。婚姻是爱情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二者是一体的,是一个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二个名称。
任何精神的运动都要与物质的运动相结合,才能显示其存在与生命力。如果没有巨数的信徙,宗教能存在吗?还有什么意义?所以爱情也不能总是高悬于空中,也不能总是纯精神性的,它也要向物质方面转化,以求得一个坚实的存在,一个长久的青春与生命。它的转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双方由单纯的心的相通转向心灵与肉体的结合;二是相爱双方不再是可以无牵无挂独来独往的天马,而是肩负了家庭与社会责任重担的家庭的成员;三是自此以后,踏实工作代替了谈情说爱,要创造财富建设家庭。
所以,家庭不仅是爱的乐园,还是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创造财富的个体。这就是为什么说婚姻家庭这种组织形式是人类智慧的伟大杰作的缘故,这就是婚姻家庭受到人类尊重的缘故,也是其受到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如何——尊重与保护的缘故。
4、婚姻是一个社会契约,其内容丰富;家庭是一个社会组织,功能与国家相仿佛。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人民创建国家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并且人民创立了使自己能获得幸福的制度与方式。而幸福也永远是家庭的目标——相亲相爱和睦和谐是家庭幸福的实质和获得这种幸福的手段。不同的是,对国家而言,物质充盈国力强大百姓富足对国家的存亡意义重大;而对于家庭,决定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不在于物质,而在于感情。
物质能够装饰家庭,据说也能装饰人品,装饰爱情,使爱情显得优雅精致气派。但它是否能增进爱情的真实性与稳固性,是值得怀疑的。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这种外在的装饰,她(他)就可能喜欢更高一级的装饰,而感情就可能被腐蚀,偏离它本应坚守的位置。所以,物质虽然是家庭赖以建立的基础,但不是家庭幸福的尺度,因为它不是双方感情的尺度。
对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占据婚姻总量的绝对多数、即对于普通大众的婚姻而言,他们一生滿怀希望、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创造财富、养育子女、建设家庭;他们是普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太多的财富积累。但是他们能够平平安安地享受人之所以为人能够享受到的、最大的家庭之乐、爱情之乐、亲情之乐、天伦之乐;比起少数富贵人士的极度的虚荣、奢侈、浮华、善变,比起他们的贪婪、狡诈、横暴、机关算尽、自以为得计、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方式与面孔而言,二者谁的幸福更多些呢?是普通大众还是富贵人士?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排除作为婚姻的基石和主导力量的爱情,把它完全物质化,说成是交易、投机、纯功利性的,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婚姻同世间万物一样,都不是绝对完美——太阳上面不是也有黑子吗?但这是沧海一粟、白壁微瑕的情况——让统计学家来证明这一点吧!
5、普通大众淳朴善良,终日劳作,他们害怕爱情占去太多的时间影响工作;害怕爱情把神经绷得太紧影响判断力。所以他们往往采取——我把它称作“一站式爱情”:即男女双方只迈了一步便达到了身体的结合(结婚):把爱情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的地方作为彼此相爱的开始,把爱的高点作为爱的起点。
这样的婚姻有爱情吗?这样的家庭能幸福吗?事实证明、历史证明,这种方式建立的家庭所承载的幸福一点也不少。普通大众心地善良,对爱有较高的悟性;善良的心地极易产生真爱并结出纯美的果实。
思想家卢梭在与仆人戴萊丝同居前,曾对这位美丽的姑娘声明他不会娶她,不会与她结婚。他说最初的意图不过是找个消遣而已。但是随着时间的拉长,他发现收获了真爱。最后二个相爱的人结婚了。
心中城府万万千的思想家尚能以这种方式获得爱情与幸福,淳朴善良的大众,以类似方式建立的婚姻所能得到的爱与幸福肯定更多更多。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相携相扶白头偕老的事实,就是他们的爱情与幸福丰厚美滿而又坚如磐石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