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楼梦》情结
【任翔】
还有八天就是春分了,三月的天气越来越热,我心中的三月也已经是草儿碧青,虫鸣蝶舞。想起这段时间,一直醉心于《红楼梦》研读,连茶饭都顾不上吃,也不知星期几何,大脑里满是大观园那一群美丽的姑娘,嬉笑怒骂,谈天说地,又是另外一番女儿世界,竟然没有写一篇现实的文字出来,心里很觉愧疚,好像欠了谁的什么债务。
爱妻开玩笑地说:“你苦读《红楼梦》,快不食人间烟火了,不管我们娘们儿的死活了!”我告诉他:“这是我的自由和快乐,你们有吃有喝,没事儿就偷着乐。如果实在想找事干,就去对面阳坡挖半分荒地种大葱去吧!”妻子瞪了我一眼说:“我还是林黛玉葬花呢,你以为你是贾宝玉啊?”
我爱《红楼梦》简直乐此不惫,竟然惹得妻子和女儿也慢慢喜欢上了,真是跟上当官的做娘子,跟上杀猪的翻肠子。有一天我推门进去,发现她在看87版《红楼梦》,满眼都是泪水,我惊讶地问她:“你哭了?”她说:“我没哭,你才哭了呢”。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那一回,怪不得在哭,这一回不哭就说明没读懂。
有一天妻子上班去了,我在家赋闲,也看这部电视剧,看到林黛玉吐血病亡的那一回,我的胸腔像被谁捂住了,眼泪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转,尤其是贾宝玉回来找不见了他的林妹妹时,急得快要发疯了,我就放心地哭,也不管自己已经多大年龄了。没想到这次也被妻子回来看见了。“啊?你也在哭?”我不承认我哭了,妻子刁侃地问我:“你不是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吗?怎么就这么投入啊?”我告诉她《红楼梦》是一个例外,每一个人生活中都有书中人物的影子。
为《红楼梦》一哭,其实就是书中人物触动了读者和观众的真情实感,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读者看的是《红楼梦》,哭的是自己的心病,连作者都于壬午年除夕之夜泪尽而逝。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何况我们这些须眉浊物,一不能骑马打天下,而不能建功又立业,难道需要流些同情的泪水时还要左思右想,一筹莫展吗?
小女儿最喜欢《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回中关于王熙凤出场的描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有时我和女儿一起背诵这一段,我们一唱一和,王熙凤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曹雪芹的空间叙事艺术高超,人物描写功夫也真是了不得,令我感慨万分,无限崇拜。
读红楼,抄红楼,唱红楼,看视频,看连环画,研读资料,加入红吧,直至提交红学心得,每天来来去去夹着红书,睡觉时枕边放着红书,一睁眼便翻开细读,书里夹着尺子和纸笔,勾勾圈圈,画画点点,随心所欲,无可无不可,自是一番乐趣。
刚才又读了一回《红楼梦》,眼前朦朦胧胧,头脑昏昏沉沉,出门去广场上清醒清醒,却看见繁华的街道比清明上河图还要热闹,但是也有酒客七仰八翻,商人为蝇头小利寻死觅活,痴男烈女为情所苦,赌徒大侠夜不归宿,风雨三千路,人间万象景,你看,书里书外都是《红楼梦》啊!
2011/03/13甘肃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