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毛的岁月
-------三毛走了十七年了,重读喜欢的那些字,仿佛又活回去了一次,仿若少年时-------
你知道,小孩子和书的缘分似乎是不同的,有些人看了课本就心生厌恶,我却是到了书店就迈不动步子的那种.那时候爸爸常年在部队,只有我和妈妈在家里做伴.妈妈是喜欢读书的人,所以很小时候我就认了字,她喜欢听广播的时候织毛衣,而我,就安静的陪在她身边看书.常常饭都端上桌了,才想起饿来.那时候是不知道有精神食粮这一说的,家里就母女两个,吃的也是清粥小菜,味道反而令人怀念.不象现在即使拿着书本,还没到饭点儿心就分了神了,全然没有了当年的专注和沉迷......
八十年代,日子过的纯朴自然,人对物质也没有太多需索.那时候没有什么圣诞节,唯一期盼的就是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会送我些厚厚的书做礼物.记得书架上有安徒生童话,四大名著,甚至三言二拍,......总之都是大人眼里的杂书.十三岁那年,第一次读到一篇文字,眼泪不知不觉掉下来,是三毛的<倾城>.
故事其实是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情节,她去东柏林,遇到另一个世界永远没有交集的人,那种瞬间被爱情击中又抽空了的感觉...她写到和东柏林年轻军官的一面之缘,写到一转身的相遇,他为了她等待,她却不能够留下来...人被急速的列车带走,"孤零零的心,只留在那个离别时叫人落水的眼睛里。那双眼睛里面,是一种不能解不能开口的一个谜和痛。直到火车转了弯,那份疼和空,仍像一把弯刀,一直割、一直割个不停。"
还不懂爱情的我,就这样被三毛俘虏了,匆匆忙忙找来所有她的书,能够找到的,能够借到的,能够买到的...上课下课几天几夜看的眼睛闪闪发亮.,吃和睡好象都没了规律.....后来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和热情~~该是少年时候才有的,想伸手拥抱一切的那种贪心和满足.而年少时读书也是没有那么多目的性的,好象拿来一杯水,喝下去一样自然而然,而这些书的养分,也随着时间逐渐沉积下来,成为对这个世界最简单直接的认知,而你发觉它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一生似乎都带着这些碎片的情绪,却又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
说起后来,似乎该感谢三毛呢,从那以后我找书和看书的速度都比吃饭快的多,奇怪的是记得也牢,和同桌都默诵过书里许多精彩的句子,并甘愿在作文里一用再用,孩子气的很.那时候只觉得她的文字自我而直白,戏剧,但是又真实,感觉任何一个字都无法替换,眼界开阔,平铺直叙,说的完全是从前未曾知道的世界,好象突然推开的一扇窗,温暖和新鲜都扑面而来......只是巴不得马上也长大到她的年纪,变成可以约会,穿高跟鞋的大人....
很多年过去了,那种被三毛点燃了的好奇和想象力,似乎到现在都没有改变,同样没有改变的,是今天读到<倾城>,感动依然。这种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还在,生命也仿佛鲜活得象穿过了时光的界限。。。回到了那个容易的被感动的一塌糊涂的年纪。。。这才发现,不知道爱情的时候,她陪我长大.不再开口说爱情的时候,她也从未离开。她选择告别世界的方式仍然坚持自我,决绝的了断自己,任性的离开.可悲的是身后很多人感兴趣的不过是八卦和所谓真相,譬如一个人的生死,都要拿来参观审度,却从未认真接近过文字背后的那个灵魂.而作为一个作者,最终的评审权,只在读者的手里。一个作者,在时间中消失,比被误解地定论要好。大概付出感情的书,就会被感情收藏。这就是三毛生命的延续所在,是她最终的朴素无华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