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沉思
五岭茂顶山矗立于山东政法学院校内,巍然屹立,乏蔚然之气,却给山政增添了些许威严气势。阵雨过后,氤氲的雾气蒸腾,笼罩了整个山头,极目瞭望,雾里透山,也便有了“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自然心受了。总感觉今天的五岭茂顶山与昔日有别,于是简单晚饭后便约上几个同学,决定重爬五岭。
绕过图书馆,拾级而上,登上了高有八九米的“烽火台”,沿着天然栈道,踽踽攀援。直通山顶的甬道,不是人工开辟的石阶,而是犹如乡间小径,“重蹈覆车”千万次的成果。自然也就应的鲁迅先生的哪句“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得多了就有了路”了。甬道两旁生有松树,躯干笔挺,新雨过后,更有松香弥漫,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雾愈浓,衣襟渐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片浓郁,便到了山顶,与其他山顶不同,此山顶略平,方方正正,像一个面积不大的广场,长满了山枣,有一些灌木,恰巧正值紫花盛开,纤细的花儿在雾里约隐约现散发阵阵馨香,“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人间天境,微微感到它的独特。与同学四周瞭望一下,视线范围不足十余米,“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柳宗元的登西山之感却排不上用场。昔日的千佛山大金佛也不见了往日的光泽,繁华的街市一下子也沉寂下来,留下的只有我的沉思。思绪、云雾、氤氲、瘴气、飘渺、邈远看似不逻辑的词汇在这里也能组成绝美的的华章,也许这就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实质内涵和文理触到了极致。www.sanwen8.com
除了雾还是雾,雾里来雾里去,来来去去,也便在时空的衢道上铸造了煞白而又光洁的历史素带。唐代钱起在《江行望匡庐》写到“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踯躅的前方,也只能有想翩翩来幻化前去的景象,或许美化,或许神化,或许险恶,或许巍峨,或许悠然幽然。中国文人也许遵循这样的理念,达不到的地方就要踯躅,这样的就能给寂空的贬谪生活留下思维的慰藉土地。耕耘在这片土地上也就才生了“采菊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自足自理的常乐安然。其实,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残缺才生美另类表述。记得西方艺术家亚历山德罗斯的代表作《断臂的维纳斯》将残缺的没描述的绝妙绝伦,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穿越了时空,俯首了沉思,心情有点紧张的害怕,茫然的拘谨,正襟危坐的惴惴不安。油然间产生了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之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没错,古往今来、寒来暑往、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是自然造化,还是在他一生“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后的仕途无门的飘摇不定的人生遭遇中求的精神的安慰。但,文人毕竟是一个文人再开阔的胸襟也不过是一时片刻的解脱、释然。再阔达的城府也装不下汹涌澎湃的世俗狂狼的冲刷、侵蚀、腐蚀,最后变成一粒不足奇的点点小沙,虽是小沙,那是荡洗过的清华,流芳百世,也便有了今日唐诗宋词的佳作。
纵观古今,历史上的山水名胜都留下了文人的足迹。文人与山水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缘。山水篁竹一来给文人骚客官场飘荡后休憩避难隐居的场合,再加上一杯佳茗,一杯老黄酒,蒸腾的醇香弥漫茅屋草堂,不陶醉也便能欣然驰往,留恋也不在话下,更多的是心归神往,乐不思蜀了,虽说有嵇康的悲剧,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恬淡悠悠然而又不乏幽幽然;二来有是山林幽谷、清泉秀水又给文人创作的灵感。反过来,文人又能使山林幽谷赋予新的内涵、诗韵。就在这文化灵气与诗韵的互补中,山水圣地也就显赫起来,成为后来的文人、旅客、甚至地质家但更多的是达官贵族,纨绔锦绣们前往拜谒的对象。但,他们不知道,就在这些文人使名胜山水显赫的时候他们也在渐渐的失去它的精神寄托。记得余秋雨在《庐山》中写到:天底下的名山名水大多是文人鼓吹出来的,但鼓吹得过于响亮了就会迟早引来世俗的拥挤,把文人所吟咏的景致和情怀扰乱,于是山水与文人原先的对应关系不见了,文人也就不再拥有此山此水。看来,这是文人难于逃脱的悲哀。
此时,精神崩的太紧了,就连呼吸也紧凑起来,为了减小来自心灵的压力,我坚决提议,去山的另侧走走。山的另侧颇为陡险,颇感满意的是下山的台阶是人为的雕刻,心存疑虑。相伴而下来到两山间的鞍部。鞍部连接两山顶,像连接凉亭的走廊一样平坦,随即而现在眼帘的是一条随按鞍部地形而摆布的一条沟壑,杂书丛生,山枣为多。内心的疑虑再也压抑不住求解猛想的火花,随即就向结伴而行的同学发难。便问这沟壑是怎样形成的,按地质构造也不能形成如此规律形状。同学紧蹙眉宇,手指沟壑威言威语娓娓道出,这是济南战役的战壕。哦,如释重负,神经质惶惶然大悟。如此神圣战场便不能为人知,可悲中便有些可惜了。借此即兴便向同学问道:那平坦的山顶是瞭望塔的地基吧?不出所料,恰恰正是。61年前在这里鏖战的是五岭茂顶第一团。勇士们的举动虽未亲身过目,看看这战壕的深度、长度还有时间的跨度也就知道了战役的激烈,战士们的骠勇善战的身姿,还有为国为民的真挚情怀了。于是山上的众多坟墓、松树也就有了着落。借此,国庆60周年之际,我也只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