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小河口长城
长城在人们的心中,绝不是一个防御工事和普通古迹那么简单,她早已固化成一种无比崇高的民族象征!
我曾经登过八达岭,上了“好汉坡”;参观过老龙头,上了“天下第一关”。庄严雄伟的万里长城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然而,有一天,我在一篇文章中突然看到著名作家李敖的一段话:“中国太大了,谁都不能与她叫板,那么多国家级的长城景观,人们一直以为穷尽了中国长城的所有精彩,没想到,现在又冒出个叫做‘小河口’的长城来,据说还魅力无限。”从此,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使我到小河口长城亲眼看一看。
2010年5月15日,这一天,终于让我得以成行。早晨,尽管天空下着小雨,而且还有越来越大趋势,是不是苍天在考验我?退缩向来不是我的性格。5点30分,我和几位朋友准时出发了。
小河口长城因小河口屯而得名,坐落在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一带雄伟峭立的燕山山脉上,全长8、9公里,有72座城楼,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朋友在车上这样介绍道。
天公真乃作美,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行程,当我们到达山脚下的时候,云霭散尽,万峰青碧。下了车,我极尽明眸之能势,在群山之中,搜寻着梦中长城的遗迹。果然,依稀看到一个城楼赫然矗立在一座挺拔的山峰之上。这时,一抹微云略过,恰似一缕薄纱,掩映着古老的梦魂。孤立的城楼,宛若一位戍边的将军在硝烟中注目着落落大漠。
据当地的一位老者讲,这里一向没有发生过战争,对于一生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我,但愿相信这位老人说的话和历史相吻合。然而,距这里几公里之外的九门口长城却有着兵家必争之说。明末李自成和吴三桂、直奉两系军阀以及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都在那里进行过拼杀。
经过稍事修整,我们一行人便向城楼方向进发了。在缓缓上升的丘陵两侧,长满了果树,以梨树居多。此时,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娇艳的白花、粉花一簇簇地挂满枝头,地面上一些不知名的紫花、黄花也在竞相绽放。花草的芳香不时扑鼻而来,直至浸入心脾。对于久居闹市、每天被汽车尾气包围的我们来说,正在接受一次大自然的净化与洗礼,于是我的心中只保留着两个字:明净。这里的气氛异常宁静,这种静,绝不是令人恐怖的那种,而是“无欲自朴、大音希声”的感觉。
再向上走,路越来越陡,人迹也若有若无,我们在灌木丛中艰难向上爬行。此时11点多,阳光不是很足,空中有些雾蒙蒙的,人感到十分闷热。这时大家已经大汗淋漓,汗水流进眼里,涩涩的,让人有说不出的滋味。走出灌木丛,锥子山山顶就在眼前了。好一个外观完整的城楼!
我急切地登上城楼。这座城楼由两层构成,底部由一米多的花岗岩条石做基,墙体用大块青砖砌成,四面墙上各有3个拱形窗口。走进内部,就像一座迷宫,由一个个拱形“门”分隔成多个单元,整个建筑面积约有150平方米,有的墙体有些脱落,但总体上还算完整。顶层的了望台已经坍塌,只有残垣断壁在经受着风雨的侵蚀,中间长着一堆两米多高的灌木。这里是主干长城与支干长城的交汇处,形成“丁”字形,一道向东,奔向丹东的鸭绿江;一道向南,经九门口、山海关,奔向老龙头;一道向南,奔向北京的八达岭。
站在楼顶,向四周望去,就像三条巨龙横亘在万山峻峭之中。这里的长城纵横交错、蜿蜒起伏,气势磅礴。山坳中、峭壁上,城楼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了无数的将士严阵以待地戍守着边防,仿佛看到了浓烟四起的战争场面;又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永不侵略、重在防御的责任大国形象,同时也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13亿人民哪一个不是中华民族长城的一砖一石呢!
从城楼上下来,我们一行人沿着长城的遗迹向西行进。这里的长城与八达岭长城不同,除了城楼有青砖之外,城墙部分完全由大大小小的石块砌成,虽经数百年的风霜,但毕竟人迹罕至,长城整体形状基本保持完好,但大部分石块已经松动,有的已滑落到山坡上。从长城的残形上看,城墙的狭窄处仅有一米多宽。我真愿将这一瑰宝永远地珍藏起来,作为礼物留给子孙后代!
到了一个悬崖绝壁,我们不得不暂时脱离长城的轨迹,顺坡而下,艰难地在乱石阵和荆棘中穿行。为了登上下一个城楼,我们只好打吊绳而上。在七、八十度的斜坡上,不时有浮石滚落,我们小心地攀爬并躲避着落石。不知哪个人不小心将一块十几公斤重的浮石踩落,飞石顺势而下,大家在惊恐的喊声中小心地躲避着,令人欣慰的是终究没有酿成大祸。
我们征服了几个峭壁上的城楼之后,已是下午四点了,于是大家带着几分欣慰与疲倦下山了。
到此为止,我的头脑中一直有一个问号,为什么小河口长城一度蜚声海外,并引进了作家李敖的兴趣?第二天,在继续攀爬中终于有了答案。
在农家住了一夜。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再次向大山深处进发了。到达第一个城楼,我们就惊呆了。在城楼立柱和门楣的巨石上,布满了雕花。有鸟兽、有#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