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乌托邦
前一段时间热播的《奋斗》里让大家记住了那个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心碎乌托邦”,我今天在这里想说的是我们90后的故事。 90后属于现代的一辈,我们不同于80后,70后或是老三届,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些让人心酸的吃不饱饭的苦楚,也没有上学要看政治成分的烦恼,但我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担忧,我们在世人看似透视的眼光下活着,但别人不是90后,我们有自己的异想天开,有自己的活法。 90后的孩子早熟。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我们生来就在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接收信息的速度也跟着增长。我们知道很多娱乐信息,知道很多时尚的衣物或者书籍,因此,我们的筛选能力也日益增长。我们对未来有很好的判断,我们不会永远迷茫。在互联网上,我们接收着西方的文化科技,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我们过圣诞节,过情人节,过愚人节,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被西方的文化同化了,我们现在穿的西服,蹬的运动鞋,住的商品房,无一不是从西方引进的,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为的就是交流方便,而不是被西方同化。 我们是90后,我们是有思想的一代。我们在初中就明白了很多“潜规则”。那时我们朝气蓬勃,扬言要给世界一个真正的和平和自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明白了很多道理,世界不是我们一个人的,灯红酒绿的下面隐藏着怎样的黑暗,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对大人们的教训嗤之以鼻。我们凭什么要遵守大人们只写在文件上自己却脱离与此的规则? 我们是要求公平的90后。以前老师形容一个学生可以用“坏”,殊不知学生还是一棵未发育的小树苗,我们等着老师的扶持。我们幼稚而天真,以为学生和老师永远平等,但老师会在你淘气的时候发火打人,而你却不能躲,躲了老师还会追着打。这是我小时候的真实的生活写照,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我对弟弟妹妹在学校被老师罚站一下午或是被罚抄100遍课文时,我丝毫不吃惊。 90后的孩子有许多创意,但在老师和老师的标准答案中渐渐被磨平销钝了,我们熟记这熟能生巧,牢记着谦虚谨慎,牢记着要考名牌大学,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得死气沉沉,行尸走肉的生活在压力和犹豫中。在被剥夺了想象力的天空里,只能无力的飞翔。 也许是媒体对我们的负面报道较多,那是因为我们还年轻,还没有走向社会,我们掌握不了绝对的话语权,而现代的人在一天的劳累工作之后,能记住电视上的只是些负面的或是大灾大难娱乐性质的报道,而对90后的新的宣言或潜能却一无所知。这种情况很像当年80后被人批判一样,很多经验主义者在正在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80后逐渐掌握了话语权后又来对90后发出“诚挚的邀请”。于是我们的反叛和不屈成了他们最好的典型。 90后的孩子累,这是社会的普遍认识。我们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换来的是一张鲜红的录取通知书,还伴随着高分低能的“美誉”。我们把时间全部放在了学习上,容不得一点课余时间,容不得你闲暇半分。我们在奋斗了十几年后,如果没考上大学,就等于什么都没学会。因为我们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和在小学接触的类似小儿科的电脑知识外,基本什么也没有。我们的未来该由谁来负责? 当我们考上了大学,便觉得来到了世外桃源,这里没有老师的约束,没有父母的唠叨,于是我们开始放纵自己,让自己完全主宰自己。我们的自制力仅限于有选择的选取信息,但当我们需要自己来从头制造自己的未来时,我们迷茫了。我们只记得熟能生巧,只记得反复做题,创新的能力却在为高考奋斗的过程中被卷进了垃圾箱。 我们开始重新生长,开始从自己的角度思维。我们先弄明白了来这个世界的意义,不是赚钱,不是盲目的奋斗,不是成为一个徐志森。我们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我们开始为自己活着,先前的生命被强行画上了句号。我们逐渐融入了社会,虽然带点儿不甘,带点儿犹豫,但这终究是要走出的一步。于是我们和世人一样,开始磨平自己的棱角,开始变得圆滑世故。我们不信了道德和公平,因为绝对的公平只出现在童话世界里和文人的充满戏虐和讽刺的笔下。 请不要怪罪我们的无知与理想化,这些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我们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充满了苦涩,也充满了快乐。“愿你的天空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我们的经历丰富多彩,但却只能出现在进化的90一代中。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抱怨不公,而是害怕世人对不公视而不见。90后的一代不#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