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话》不中国化说起
有一首挺流行的歌曲叫《中国话》,其歌词首先引用了一首“扁担长,板凳宽”的绕口令。但令人发笑的是,作者竟然把这么一首经典的、妇孺皆知的的绕口令错误地写成“扁担宽,板凳长”。对中国文化如此不熟悉,竟有胆量写《中国话》,其勇气真是令人敬佩。另外,这首歌的表达方式、演唱风格、舞台形象也非常不中国化,真不知道主创人员是怎么想的?对中国文化不熟悉还不要紧,对生活常识也缺乏了解就令人费解了,难道作者连扁担和板凳到底谁更长、谁更宽都不知道吗?更令人费解的是无数的只知道盲从和跟风的年轻一代竟也以讹传讹地学将起来,并引以为时尚,整天嘴里不停地哼哼哈哈着“扁担宽,板凳长”。浮躁至此令人堪忧。
盲目地以追求港台文化(也包括其他西方外来文化)为时尚,哪怕是他们搞错了,也不细加思辨,而一味地跟风,此类现象已非个别。比如现代汉语在表达时间的阶段性概念上经常使用诸如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之类的概念,按汉语拼音规范化的读法应该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原来我们一直也就是这么读的。但由于现在跟港台地区的交流多了,他们那边都读成:七零年代、八零年代、九零年代。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也都读成七零年代、八零年代、九零年代。再比如上学期,华南师大物理教育本科大四的几位学生跟在我身边实习,当时我的教学进度正好讲到“凸透镜的应用——照相机”一节,我让他们试讲,结果他们在讲解照相机技术时,都把把“曝光”一词读成“瀑光”。我就纳闷了,按说国家重点高校大四的学生,对于这样常见的字是不会读错的,也不应该读错。可结果……后来我总算明白了,因为广州、深圳一带的人看电视时,更多的时候是选择看港台电视节目的,而在台湾的普通话中,是把“曝光”读成“瀑光”的。这些难道不是盲目跟风,本末倒置的结果吗?不加思辨地盲目崇洋并引以为时尚,这种心理真可怕。
日常生活中,语言的形式多样一点,倒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增添很多乐趣。比如我们苏州工业园区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招来的,甚至还有很多外籍老师。大家的语言习惯就很不一样。比如我们每天都要审阅学生的作业,我(江西人)把它叫做“改作业”,同组的另一老师(内蒙古人)她就称为“判作业”,而当地教师(苏州人)又称为“批作业”。我担任了二班的物理教学工作,我就表达为“我教二班”,而苏州人却把“二班”说成“两班”,又有一些老师把“二班”说成“次班”。碰到烦心的时候,我总是说“我烦死了”,而苏州人把它说成“郁闷啊”,内蒙古人却说“好愁人啊”。呵呵,我们经常拿对方的语言特点进行相互调侃,不时会引来哈哈大笑,即调节了气氛,又放松了心情。很好。#p#副标题#e#
但我个人认为,生活中的语言应该允许并鼓励多样性,但正统场合语言还是应该做到规范性,标准型,唯一性。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我们的普通话是有“汉语拼音规范化标准”的。盲从崇洋,胡乱跟风,本身就是浅薄浮躁的表现,要是任之一味折腾,最后弄得本末倒置,把我们的国语搞乱了,那问题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