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下棍子打花子

2010-05-02 20:59 | 文/草埔 | 1491次阅读 | 相关文章

北方有句俗语:扔下棍子打花子。说的是有种人一旦自己地位一变,他的心态、行为就跟着变。曾经在一起共事者,都是低等一族,丐帮一员,和谐相安。后来他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暴发了,脱离丐帮族了,他就把来到他家门口要饭的花子打走。

鲁迅称此为:“一阔脸就变”。

一次我陪几个老乡在北京西直门地铁口吃早点,因为要乘车去长城,那天起的特别早,所以那家卖锅贴、油条流动车路边店,我们是头一泼、也是唯独的一泼顾客,老乡中的一位接过油条就吃,并让那张包油条的薄纸自由退却,我刚付了钱,正要提醒他们注意,那张飘落的薄纸还没着地,不知从那串出来两个中年人,并且从其衣兜里拿出红袖笼。知道论理已经无济于事,我只好交了罚款,因为人家是冲着“老外”,冲着钱有备而来的,是“扔下棍子打花子”。但他们不了解我还算半个“老北京”。几天后我从卖油条老板打听到,那两人有个姑在社区当头儿,他们才从农民演变成“城市协管员”的。很久以后我还在想,应该叫几个哥们,施展个儿科小计,让他们重做一回“花子”,那时我有百分百的能力教训他们一下,只是并没有那么做。

读过中学课本中的“包身工”吧,其中的主人翁“拿摩温”就是“扔下棍子打花子”的典型,人们对压榨包身工的“拿摩温”真是要多恨有多恨,因为你想象不出她心有多狠。不过现实生活中的“拿摩温”也不乏其人。中央对低收入人群等蚁族的政策是明显的,连农村村民都有了养老保障。可是我见到的一个规模不算小的民企(不止是一个,而是区域性的),除了那点不算高的工资外,再没有别的保障,生死疾病一听天命。我问一个小伙来公司多久了,他说来本公司七年了,我问公司给办养老保险没有,他摇了摇头。我知道该公司的老板的发迹史,是“拿摩温”,是个“扔下棍子打花子”的典型。但是在中央政策如此明朗,劳动法颁发了十八年的今天,老板“打花子”的现象还能普遍存在,说明了什么?说明“扔下棍子打花子”的还有上面一层,那就是政府劳动等主管部门的官员,他们吃饱喝足,拿着老百姓的俸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傻,不作为。将他们比拟《包身工》里的“拿摩温”,不直接,将他们比拟其中的“东洋人”,更靠谱,但还是典型的“扔下棍子打花子”。

一次,与一个靠投机发迹了的小老板谈长说短,论谈之中他那不可一世的腔调,让人听起来非常的刺耳,因为他的成功经验就是拉关系,标榜自己上面有人,违规、触法都能摆平。我说你认识那几位副处长、局长算得了什么?我还认识老温、老胡呢。他再不开腔了,知趣了,我不是他棍子下的花子,他那点关系究竟是见不得人的,扔了棍子打花子的人其实只是狐假虎威而已,内心里极为虚弱。

重庆黑势力文强等一伙,全都是现时生活中的“扔下棍子打花子”。为什么“扔下棍子打花子”现象会这么普遍?代代相传的封建等级,将百姓划分为等级公民的观念延续了几千年,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是成了“扔下棍子打花子”的极好温床。

“让劳动者生活得有尊严”这是中央传出的最新的声音。是在崇尚平等,建设以人为本、和谐合作的公民意识。而弱势群体必须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尊严,才能使那些“扔棍儿”的不能任其所以,不仅不敢“打花子”,还得尊重“花子”,“花子”也能挺直腰杆儿不必屈尊,更不必委曲求全。

评论

  •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