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自嘲和解脱 ——简析鲁迅《在酒楼上》

2013-07-03 12:57 | 文/槛外畸人 | 5969次阅读 | 相关文章

读书的时候常常因为鲁迅的文章太过艰涩和冗长而颇有微词,在印象里最深的也就是课本上的《祝福》和《药》了。今天来看这篇《在酒楼上》,我也终于体会到文本细读的快乐和评书的畅快。

就我看来,先生的文字大多以极其颓唐的气氛开头,让我联想到本是颓唐不经的时代。而我们这个时代,应该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氛围和基调去写真实的文字呢?留此一问。

我觉得吕纬甫这个形象是典型的“中国病民”,在时代的淫威之下不得不屈从于现实从而变得“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在吕纬甫愤懑的自嘲下,隐藏着病民的无奈和无助。学术界上说这个角色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殊不知,平民百姓所追求的,只不过是相对安稳的日子。面对着这样一个诡异的时代,他除了愤怒、无奈何借助自己卑微的形象来嘲讽这个时代之外,他还能够做什么呢?即使“自省”了又有什么意义呢?评析一个文学形象,完全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他,你怒其不争,但是你回头想想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你自己也只不过是个吕纬甫罢了。

换个角度说,“希望”也永远是“超人”们的文字里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东西。比如描写废园中的“老梅”一段,它的“愤怒而且傲慢”是必然的、是面对这个时代的。每个社会都应该有一些充满良知的老梅去审视它,“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来照亮这片黑暗。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了我们的老师,也许他们很值得我们尊敬,也许他们只是守着自己这碗饭而已。但良知,应该存在于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胸中。

对小人物的关怀,是伟大作家之所以伟大的缘由,没有人可以否认这一点,这也是我这一生奋斗的缘由所在。这篇小说中有一个角色,我并未看到学术界对她有什么样的研究和评论——阿顺。吕纬甫之后有一句触动我心的话——“愿世界为她变好。”

是的,这句话应该发愿给这世上每一个可怜的灵魂,每一个美好却卑微的灵魂,让她们悲哀的,仅仅是时代。

“愿世界为她变好。”

评论

  •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