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评书

2015-01-19 14:21 | 文/网友推荐 | 2142次阅读 | 相关文章

近日,电视连续剧《大刀记》在山东卫视隆重上映,这是一部反映我家乡抗战故事的作品。当宁津、柴胡店等关乎家乡记忆的让我倍感亲切的字眼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些关于家乡的温暖记忆开始频频浮现于我的脑海。

最早接触大刀记的故事是通过连环画和每天中午的小说连播,那时候我尚在童年。

心目中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竞然发生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这是件很让年少的我怦然心动的事,那时候我们可没少玩八路打鬼子的游戏,而游戏情节的设定基本来就自于那时候为数不多的电影和游走于乡间的说书艺人所说的评书。

七十年代家乡,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很溃乏,但这不代表百姓们不渴望和喜欢这些东西。不要说年节的乡下社火必定是人山人海的,就是别的村子有电影和说书的什么的,也总是有人三三两两的结伴赶路去看去看、去听。请说书的一般都是连请好儿天,也不是哪个村子都能办到的事,只有那些经济条件尚好的大村在有喜庆或重大事情的时候才会有。

最早去现场接触评书的时候我应该是还不懂事,因为除去记得是在邻村的姥姥家,至今我还想不起来是谁带我去的,也不记的是什么季节和说书人讲的具体内容(此段后移)。只记的黑压压的一群人、人群中那盏很亮的气灯和那个好像是盲人的说书人。如此说来印象应该是模糊的,但这个画面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子里,既便后来听了再多的评书、看了再多的节目,回忆起来的时候终不如这一段温暖、唯美。

人的一生是个不断增长见识、阅历和不断设法提高个人能力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往往对自己的所有的第一次的初始经历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些关乎美好的记忆,尽管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自己刻骨铭心的美好或伤痛其实只是滚滚红尘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一件事而己!

在没有走向成熟之前,人们所有的尝试和感觉都象是在一张白纸上落笔,不管笔迹如何,这痕迹都会清晰而醒目,所以我们会记忆深刻。但当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走向成熟,做事待人都会考虑到更多的因素,此时犹如在己经落有无数笔痕的纸上落笔,既便自己画的是一幅优美的画作,但却会因那些己经存在的痕迹的干扰而再难留下懵懂时那样深刻的记忆!

从另外的角度看,人们往往会对稍有接触却没有或不能再继续发展、延续,却有初始有好感的人或事留有深刻的印象,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时突兀的必定是自己感兴趣或当时自己所特别需要的东西,而其他的则被淡化、隐藏在可以被美化的不了解和未知之中。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说的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在贫困潦倒时饿倒在一个破庙里,被两个叫花子用要来的残羹剩饭熬的一锅杂伙汤救了命,两个要饭的当时还风趣的给这汤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珍珠翡翠白玉汤"。饿到极致的朱元璋觉得这汤简直是人间少有的美食,等到他坐北朝南君临天下之时,天天美酒珍馐的他忽然想起那曾让他味蕾大开的所谓珍珠翡翠白玉汤,于是又找来当年的叫花子复做这道汤,但他和他的臣子们喝到嘴里的却是普通百姓都难以下咽的东西,这并不是这汤当年给他的感觉是假的,而是随着情境的变化,人的认知和感觉也发生了改变的结果。

人们应该对自己经历的未有结果的美好保持留恋和憧憬,这符合人们向往美好的天性。可美好的未必可持续,拥有了一定的能力未必就代表拥有了与之相匹配的心胸,一切都可能随着了解的增多和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如果一味沉迷于这些当时产生的美好印象,有可能会导致自己最终一无所获甚至备受伤害的歧途。

小小的一段评书、拥挤低矮的院落、衣衫破旧的一群人,却因了是我童年的初次尝试,而深深的印在我的脑子里,并且不时跳出来温暖我的人生记忆。记住那些所有给自己美好初始印象的感动吧,怀揣美好,立足当下,心中的那份美好就会鼓励我们为了前面的美好而不断努力。

评论

  •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