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司城

2015-10-14 10:52 | 文/网友推荐 | 889次阅读 | 相关文章

走进恩施对山湾,一座风格迥异的土司庄园建筑群,骤然出现在我面前,夺睛耀目。这就是恩施著名的土司城。

土司城是土家族的“皇宫”,也是土司文化的缩影。走进土司城,沉淀在这个民族记忆深处的历历往事,蓦然幻化成一幅幅历史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尽管知道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纯属管中窥豹,难免囫囵吞枣、以偏概全,但我还是在这潦草的观望中,简约地认识了一个民族。

土家族为远古巴人的后裔,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来楚人强大,与巴人兵戎相见,龙争虎斗。巴人失败,退入现在的清江一带,其势力范围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巴人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巴子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

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这种政治管理体制起源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前后450余年。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走进土司城,迎面一座城门楼赫然而立。城门楼也称土司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两边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的文化观念和建筑上的聪明才智。

土司城由门楼、廪君殿、土司校场、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白虎雕像、卧虎铁桥等景点构成。虽历经沧桑,饱经风雨,整个土司城依然气势恢宏。在这些景点里,最有意思的当属“廪君殿”和“九进堂”。前者是土家族人祭祖的地方,后者是土家族王爷的府地,也是土司城的核心。

土家族崇尚先祖廪君,筑城必建“廪君殿”。“廪君殿”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巍峨气势。“廪君殿”的墙壁上,雕刻着许多神态各异的白虎。后来得知,白虎是土家族的图腾。土家族自认为是白虎的后裔。虎是森林之王,充满着强悍和桀骜不逊。他们供奉和崇拜白虎,希望它能驱恶辟邪,保佑族人平安吉祥。

土司校场,是当年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在这里,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桑木弓、爬竿等。土司兵丁骁勇善战,自古闻名。其先民巴人助武王伐纣时,就有“巴师勇锐”的记载。土司实行的是“农兵合一”制,土民“农时在田”、“战时为兵”。平时,听到牛角号声,即齐到校场操练。每个士兵须戴重16斤的头盔,身穿30斤重的牛皮铠甲,进行厮杀格斗。并登山陟岭,以打猎代训,要求一人擒虎,20人相助,只准虎死,不许虎生。

正是这种残酷的训练,才造就出了钢打铁铸般的土家战斗队伍。恩施容美土司,曾以48人击溃桑植千余人的侵袭。明嘉庆年间,由年届80余岁的土司田舜年父子率部赴浙江沿海抗击日本倭寇,铮铮有声的土司兵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倭寇闻风丧胆。

鼎鼎有名的九进堂,是整个土司城的核心部分。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层檐飞爪,错落有致,富丽堂皇。整体建筑由低向高依次递进,有九重九进,故称“九进堂”,且九为极数,表示最多最大,象征土司王以至尊至贵的身份而居。九进堂建筑布局别具匠心,错落有致,楼中有阁,阁上有亭,回廊相连,于巍峨壮观中透溢出玲珑和雅致。

离开土司城,思绪依旧在卓尔不群的建筑景观里飘荡。这些建筑景观,不但是我们了解土家族古老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土家族的历史标本。通过这个标本,我们既知道了土家族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知道了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古老淳厚的民风民俗,更知道了土家族的美好未来……

评论

  •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