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中华丝绸艺术之瑰宝

2010-10-10 04:24 | 文/夏若兰 | 1576次阅读 | 相关文章

[作者:夏若兰]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互通有无,“丝绸之路”上往返的丝织品中,主要有绢、缂、绸、锦、缎、绫、罗、纱等。其中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品中的精华,工艺极为精湛。古时就有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织中之圣”的美誉。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形成特殊的花纹边界,且富有双面立体之感,犹如雕琢缕刻般的效果,可以用来制作成皇家服饰、书画手卷、唐卡、屏风等珍贵艺术品。

据专家考证,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我国汉魏时期就有缂丝的织法。在蒙古出土的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从它“通经断纬”的织法来看,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后来经过不断发展,缂丝工艺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一幅上等宫廷缂丝作品,需要使用上纯金线,纯银线,孔雀羽毛等多种名贵的材质进行交汇缂织而成。宋代缂丝工艺继承唐代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都已达到相当水平,其皇亲贵族常用缂丝为书画名家的上乘之作做装裱。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的《梅鹊》、《清碧山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作品,达到了我国缂丝工艺水平难以超越的高度。

元代时期,缂丝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和用途。蒙古人对金色的喜爱和崇拜,加上对佛教的信奉,缂丝被用来制作成和佛教有关的物品中。如在《纂组英华》中记载元代缂丝作品释迦牟尼佛唐卡,其中释迦佛用十色金彩织出,异常精美。到了明代,缂丝更是为帝王御用,被皇室所垄断,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龙袍就是一例。清代时,又将诗文通篇缂于幅面,采用缂、绘相结合,将缂丝艺术与传统书画艺术巧妙结合,别具一格。如缂有乾隆皇帝的三星颂和岁朝诗的《御制三星图》与《八仙庆寿图》等。但到了晚清时,随着国势的衰弱,中国近代战乱又不断,以致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

如今,随着大家对缂丝认识的不断提高,知道其拥有重要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流传下来的缂丝艺术品更是在拍卖会中屡创天价。2004年,缂丝作品《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在中国嘉德的春拍中拍出3575万元的高价。2006年,一幅《清康熙御用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大屏风》以更是8050万元的天价成交。2008年1月6日北京文久国际拍卖的《乾隆缂丝梵字陀罗尼黄经衾》也以7205万成交。

现在,我国对传统缂丝工艺非常重视,国家投入巨资进行保护,并成立缂丝研究所对传统缂丝工艺进行研究和复制。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又将“缂丝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让世界上更多人认识了神秘的缂丝工艺,将璀璨的中华丝绸文明传遍世界。

(此文刊登于《青年导报》2010年5月4日文学副刊第A11版)

评论

  •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