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

2014-11-05 08:09 | 文/肖眉 | 1307次阅读 | 相关文章

老乡,是有地域限定的。百度百科的介定义之一为:老乡的范围可大可小。比如在市里看到同一县的人,在省里看到同一市的人,在全国看到同一省的人,都可以算做老乡。像我这样尽管没走出本市,却也离家百里余外,又善动容,每当听到本镇口音,内心定会汹涌澎湃,恨不能马上走上前,来个亲切拥抱,感受故土的熟悉味道。如果遇到同村的老乡,那定是金学峰歌曲里唱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了。

这些年遇到的老乡真不少。有经人介绍认识的,一般在某单位任某职,见面后互报姓名、家门,然后握手,互相丢下一句“日后有事多照应”。便杳无音信,直到真的有事情,才蓦地想起曾经有这样的一个老乡关系,偏偏小虚荣与小自尊作祟,不想亵渎了老乡的情谊,竟绕开老乡的关系,哪怕历尽重重艰辛。也有偶然相遇的,在某商场或酒店,一声老乡,距离一下拉近好多,要买的单立刻下降一大截,出门后却仿佛揩了人家多大的油水,想想人家在外打拼不容易,心里忐忐忑忑,数日良心难安。我有一个认识几年的老乡,他热心肠,擅交际,会说话。每每我遇困难,他立马跑来,毫不含糊地把难题全部揽下,在我感动得就要涕泗横流时,他准会留下那句话“日后有事,你也帮我,这叫互相照应……”果然,不几天他就会找我求助。尽管话不糙,也在理,但这样的老乡总让人觉得自己像一个盲人,被人牵着走路,不定哪天就掉进河里了。

周末又遇到一个老乡。雪后的傍晚到超市去,经过小区门前的十字路口,见一汽车装了满满的青萝卜。寒风里,萝卜的深青彰显出勃勃的生命色,让人情不自禁地喜欢。最难得的,是车旁堆放的一箩筐橙黄的南瓜,那鲜明的色泽分明是一个金秋的缩影。于是停下脚步,询问南瓜的价格。应声抬头的是一农村青年男子,黑红的四方脸,身上穿着已不多见的藏青中山装。价格准保便宜,不信您去超市看看……中山装自信地推销着自家的南瓜,他的嗓音有些粗哑,尤其“不信”这两个字的发音,像加了一个上翘的尾巴。心中不由一动,乡音呢!再问,果然是一个镇的,而且村子相邻不远。咱是老乡呢!显然,青年男子也为这他乡偶遇有些激动。语调里有了些许强调和想当然的成分,像是在责怪这迟来的知晓,否则,他应该不会那么卖力推销自家南瓜的吧。

青年男子在箩筐里左挑又选,最终选定两只又大又红的南瓜,按超市的价格,至少要二十元左右。他却没有称,塞给我,说一声:五元钱拿走吧。待我拿钱时,又捡出一个南瓜塞给我,说这个是送给老乡的……

提着沉甸甸的南瓜,心里又温暖又酸涩。今冬是少见的严寒,这样凛冽的雪天里,青年男子却在为生计而忙碌……天色已晚,路面又湿又滑,这里离我们镇有近百里,他能安全地回到家吗?和老公商量,问问他晚上怎么办,实在不行,晚上请他到家里过夜也未尝不可,毕竟,是老乡。

哎呀,您说什么呢。他责怪地说了句。我家就在西面的小区。他伸手指了指,那里,是一个新落成的小区,银白的雪装点着红红的楼顶,几行鸽子滑翔过那里,闪出跃动的圆弧。说完,他就埋头整理未卖出的萝卜和南瓜。显然,我的好意让他曲解了。

都是自家种的菜。咱是老乡呢……他咕哝着。立刻,老家人的淳朴善良以及真诚敏感、自尊自强齐齐涌现眼前。哦,这该是地地道道的老乡。

评论

  •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