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洞探幽访古
今年的夏天,可谓“水深火热”,先是南方洪涝,后是北方水灾,再就是甘肃的泥石流,俄罗斯的漫大火,而号称“四大火炉”之一的济南,先是热的要命,后是阴雨连绵。
在热得要命的那几天,我几乎没有走出过家门,好不容易等到了下雨天,结果是一场接着一场地下个没完。生性“好动”的我实在“憋”不住了,瞅个不下雨的阴天,约上了几个也是“好动”的朋友,毫无目标地沿着旅游路向着大山深处进发。
沿着港九公路穿行在大山之中,经过了几个迂回,绕过了几个盘旋,终于“爬”上了大山的山顶。其实,说是山顶,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山高人为峰”的山顶,也不是“会当凌绝顶”的山顶,而是工开凿出的穿越山顶的“峡谷”。雨后的“峡谷”,紫褐色峭壁被冲刷的格外亮丽,崖石的棱角被冲刷的格外的分明。我们在“峡谷”最高处停下车,一边呼吸着大山深处特有的清新空气,一边欣赏着漫山遍野的山林绿色。一阵烟云滚来,滚到了我们的脚下,一向自称是历城“徐霞客”的老张告诉我们:“这座山叫桃花岭,北边是港沟,南边是西营。”他又故作神秘地让我们向南走了几步,一句“我谨代表西营镇的三万多人民欢迎你们”让我们忍俊不禁,等我们笑着回到原来的位置,他又伟人似的挥了挥手说:“港沟人民欢迎你!”又引来我们的一阵开心的笑声。
等我们看够了,笑够了,他指了指东南方向说:“在那个山上有个神秘的天然石洞,叫白云洞。很早以前时常冒白烟,洞前曾经有过一个道观,不知现在洞里是否还冒白烟,也不知曾经的道观现在是否已修缮,我们不妨去看看。”也许是那座山神奇,也许是那个山洞神秘,也许是都想看看那个道观,大家毫不犹豫地上了车,一窝蜂地下了山。
车行山间公路,如行云雾之中。我们在大水井的村南拐进了乡村公路。大约走了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在青龙山的山脚下寻得较为宽敞的地方停下了车,寻得一条山路浩浩荡荡地上了山。
我们踩着丛生的野草,随着崎岖的山路蜿蜒,踢踢踏踏的脚步声惊得灌木丛中的禽鸟飞鸣,稍不小心碰碎玉米叶子上的水珠,又引来几声大呼小叫,舒缓了人们身躯的疲惫。不知是谁发现了隐约在玉米地的石头房子,以为离白云洞不远,便大声吆喝着加快了步履,其他的人也以为快要走到了目的在地,一个个抖擞起精神轻松了酸胀的双腿,唯有“徐霞客”,不紧不迈地挪动着双脚,一步一步地走在人群的后头。
这是一间简易的石头房子,门前散乱地摆着七大八小的石头,打眼一看就知道是看护山林或庄稼的村民用来休息的地方,让大家有些垂头丧气,一个个有气无力坐在这七大八小的石头上,拧开矿泉水的瓶盖就是一阵狂喝猛灌,额头上的汗水顺着鼻沟淌进了嘴里,顺着嘴角淌进了脖儿梗。
不知从哪钻出了一位虎视眈眈的村民,吓了我们一跳。当知道我们的来意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还以为是偷核桃的呢!”
我说:“大白天的哪来小偷呀?”
他愤愤地说:“一到瓜果成熟的季节,晚上有偷的,白天也有偷的。这不,前两天的夜里,邻居家两亩地的核桃就让人偷去了一半。”
我说:“我们这七大八小的可不是小偷呀!”
他笑了笑说:“一看就知道你们不是小偷。这几年随着旅游的开发,城里人来我们这里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瓜果成熟的时候。”他又有些气愤了,脸胀的通红,拧着脖子说:“来我们这里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无非就是些瓜果梨桃,吃点也没啥,吃能吃多少呀?可有些人吃完了再拿着,拿点也没啥,最可气的给糟蹋,不懂的生熟见到大的就摘,摘下来看看不熟就扔。”
我有些汗颜了,岔开话题问白云洞怎么走,他指指点点地告诉了我们。稍作休息以后,别过村民,别过石屋,选择了一条近路开始了攀登。
小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陡,最后是灌木杂草挡住了去路,询问不远处几个打核桃的村民,他们笑着告诉我们说“路就在你们的脚下!”仔细寻找原来有一条小路道隐藏在了灌木丛中。我找来一条树枝,折去树枝的枝枝蔓蔓,制成了两根简易的拐杖,一根递给了年龄最大的老周,一根用来拨开山路的杂草和张扬细刺儿的山枣,率先走进了灌木丛中。
在灌木丛中大约穿行了十来分钟,脚下的小路变得宽敞起来,路旁的灌木丛变得稀少起来,碗口粗的柏树、楸树变得越来越多,不时可以看到杂草丛中,灌木丛中,还有柏树、楸树下的残垣败石。我们知道,传说中的白云洞就要到了。果不其然,在密密麻麻的青柏下,一座高约3米、宽约15米的山洞透着几分威仪,透着几分沧桑,振撼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这群探幽访古的男女老少,顾不上擦去脸上的汗水,争先恐后地挤上了早已废弃的台阶上,争先恐后地跑进了宽敞的白云洞中。
进得洞来,空气湿润,气温凉爽,给人一种异常清凉的感觉,而洞顶上的钟乳石,倒挂着万年的造化,突兀的怪石,增添了永恒的神意。从事地理教学的赵老师用专业术语向我们介绍说“济南的南部山区,是泰山山脉的古老断层带,所以山陡峰峭,山涧奇多。”
他又指着洞壁上散布着那些大大小小的洞说:“这些洞别看大小不一,都属溶岩地貌结构。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