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印象
妻弟大学毕业后在雷山工作,家也自然安在雷山,每年我都要抽时间携妻带女前去探望,去的目的一个是探亲,另一个目的才是主要的,因为我特别喜欢雷山那个小小的县城。
汽车从凯里出发一路南行,时而爬行在高高的山颠,时而穿行在深深的幽谷,在那望不到边的大山深处蜿蜒的道路上悠悠的行驶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雷山县城,一个山坳里的城市。不大却很整洁。县城的名字因在县境内一座海拔2178.8米的雷公山而得名。
县城依一条小河而建,小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河水清澈见底水质很好,时常见一些小鱼小虾自由的游荡,由于水的缘故,县城的夏天也不是那么的酷热难耐。
在小河上,人们筑起几座橡皮坝,要蓄水时,往橡皮坝里灌满水就成了坝,在炎热的夏日人们便可以游泳嬉戏。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里可以把橡皮坝里的水放掉。便于河道泄洪。
岸边上稀疏的种着几株杨柳,枝条紧贴水面随风飘动,时常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在无风的时候,枝条能和水中的倒影连成一体分不清彼此。月夜里,几缕从柳枝间隙透过来的月光,伴着街边几盏孤灯,迎面再吹来几丝凉风,人的思绪便豁然开朗,愉快的心情也就油然而生……
雷山是一个苗族聚居地,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至今保留着完整的民族传统,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迷人的人文景观。素有“苗疆圣地”之称,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中心。
走在大街上放眼四周,你就不得不佩服苗族同胞的聪明和智慧。他们对木材的认识和使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说那村寨里的吊脚楼如何如何,单说这城里的建筑,不管是那个年代建造的房屋,用的什么材料建造,都逃不过木料的装饰。或挑、或贴、或接,多少都要用点木料。楼起得再高也用黑色的“小青瓦”盖顶,窗户也要用几块木条装饰,配上极具民族特色的窗花后才能叫窗户。现代的铝合金或铝塑什么的材质只能在那精美的窗花后面默默的替主人遮风挡雨。空调机也逃不脱用木材粉饰,初到雷山的朋友是不容易发现空调机的存在。
在街边楼与楼之间的那小小的空间,人们也因地制宜,用木料和“小青瓦”造就一座座小小的亭台,飞檐高跷,如羽翼舒展。亭间建有美人靠,可以休息,可以纳凉。如果遇天气不好下了雨不用着急就可以找到避雨的地方。和老婆串街也不担心受累,女人们只管去串,而男人们随便找个小亭就可以在吸烟休息。做雷山男人这就是一大好处。
沿街商店的门面的门也用木料制作,门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大多以当地的民俗民风为主题,也有诸如成语故事、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其雕刻技法多样,线条粗旷,简洁、流畅。但每个木门里往往还有卷连门,玻璃门,所以在雷山购物,往往进一家商店就要跨越三个门槛,想来一个小小县城的商店门槛可比大城市的超市还多。商店门头上的雨棚也很有特色。通常采用吊角楼和风雨桥的元素,木材悬吊,黑瓦当顶,房檐飞跷,挂上富有民族特色的路灯,很值得观赏。
街上的妇女则是另一道风景,大多挽着高高的发髻横插银簪或银凤,正戴鲜艳的塑料花或绢花,身着袖口及衣襟边缘精绣花、草、鱼、鸟等图案花边的便装,围围腰,系银质围腰练,下装着青色便裤、西裤、也有着牛仔裤的,穿中跟布鞋或皮鞋。有的还撑着大城市里流行的太阳伞。单从着装上看,显得是那么洒脱和简洁。充分说明了当地苗族妇女的勤劳和干练。要是遇到重大活动和苗族同胞的节日,女人们就会穿上盛装,所谓的盛装大多用青黛色或绿的布料,上衣的衣领、袖口、衣角绣有精美的图案。下身着长群外罩飘带群。每根飘带四至五厘米宽,分五段,段与段以珠相连,每段上窄下宽,都绣有花鸟鱼虫等图案,各段图案不一,用多条飘带连起来就是美丽的飘带群,很有唐宋、明清之遗风。衣服上再配带各种精美的银片银铃等饰物,头戴银冠,冠上再插银牛角。走起路来裙带随风飘动,跳起舞来更是飘洒秀丽,银铃清脆悦耳。#p#副标题#e#
只见人家稍加粉饰,个个便成了佳人,叶眉轻飘,杏面桃腮、楚楚动人。想想圣唐时的仕女、明清时的闺秀也不过如此。如果有盛装女孩从你身边走过,那美丽群摆划过的轨迹伴着那银铃声声显得是那么的轻盈飘渺、背影越发的显得那么婀娜多姿。
最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山歌表演,当地人称为苗飞歌。三三两两的人们自由组合在一起,基本不用乐器伴奏,即使有伴奏,多半也是芦笙为主,但也有吹木叶伴奏的,歌曲的内容大多都是即兴创作。只见你方唱罢我登场,那歌声时而象高山流水,时而象涓涓细流;时而象雄鸡高唱,时而象夜莺低鸣;时而象暴风骤雨,时而象春雨绵绵。清脆婉转的歌声能久久的飘荡在你的耳旁而不散去。说是绕梁三日也决不为过。
跳芦笙也很有意思,其实每个苗寨都有专门的场地跳芦笙,只见三、五个男生吹着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