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的一些往事

2011-08-07 20:50 | 文/大海和苹果 | 1077次阅读 | 相关文章

早上,也不知怎么的,我坐在沙发上时,忽然非常想念曾经十分钟爱的几本书——它们都已经离我远去了,或者被我送给了几个我以为是有缘的人,或者在书架上难觅它的踪迹。

时常想起的,当然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好像是在99年买的,花去大洋25块整。那时我的工资是602块,已经比刚参加工作时差不多翻了一倍,但那套书还是花去了我1天半的工钱。虽说有些肉痛,但那书的确好看。好看就好看在:一是里面的故事,尤其是孙少安和润叶的爱情悲剧,还有少平和晓霞差不多要谈婚论嫁了,突然之间晓霞就牺牲在了抗洪前线……我还牢牢记得的,少平到晓霞家去“接收”晓霞的日记时,刚进门就跪倒在她的遗像前,痛哭流涕……读到这里,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溢出眼眶,流淌在脸颊上。

可是,我现在却只能在网上这本书。我记得那书封面是红色的,一共有三本。我和第一个她有点感觉之后,我就极力向她推荐这本书了。

我说:“这本书的确是好书,值得一看。”

她说:“我没有书。”

我就把那套十分珍爱的书送给了她,并且还在扉页上认认真真题了一句话——到底是什么话,今天已经忘得干干净净了。

这事都过去十一年了,送书之后不到俩月,就分手了,她们家把送出去的端午粽和酒送回来了,送出去的书却没送回来。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这本书的确是好书。

已经有好几回了,我一个人的时候,站在阳台前,看着天上的白云,眼前就浮现出《平凡的世界》那红色的封面,还有孙少平跪在晓霞遗像前的情景……

第二套送出去的书,是《三言两拍》,上下两册。说实在的,这书自己也不是非常喜欢,只是因为自学考试的教科书上提到了,说它们是明清话本小说的代表作,所以就去买了来。看过之后,印象不是很深。恰巧那段时间又认识了一个女孩子,她说她想看一些书,一边说一边“吃吃吃”地笑,好像看书是很难为情的事情。

我一听,就喜欢她了。毕竟,那时候喜欢读书的孩子不是很多,所以遇上一个爱读书的女孩,就更是高兴,以为遇上了知音,就赶紧从自己书架上的所有书籍中,搜罗了一些自己认为的好书,包括那套《三言两拍》,一并送给了她。

书是送走了,可心中想念的好事,就像是小时候打水漂的游戏,石子儿已经使劲丢出去了,却只看见几个轻飘飘的水晕,在江面上荡呀荡呀,不久就消失得干干净净。

送书,就这两回,之后就没再送过。

伤心的事,有,高兴的事儿,也有。

不知道是哪一年了,从新华书店出来,正在为口袋里的钱包太瘪而无比郁闷时,走到春城饭店对面的马路边,忽然眼前一亮,一家小小的旧书店出现在面前。于是赶紧进去,像是淘金人一般,在那高高的书架上细细搜寻起来。

竟然真的被我淘到了金子!

是两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都厚得跟砖头似的,一本讲先秦史,另一本讲隋唐史,还是繁体字。一问老板,居然只要两块五一本,一翻书后价格,也不禁笑了,0.85元。于是赶紧付钱,拿书,走人。

那天的欣喜,今天犹历历在目,就像捡到了一个天大的便宜,赶紧回家。

那家小店今天还在,我有空的时候经常去逛逛,但再没有遇到过那天似的高兴事情。

今天,我在书架上翻找那两本《中国通史》,竟然找不到。心里的那份失落,让我好久没有发出一点声音,连和QQ群里的好友们打情骂俏的兴趣,也一下子荡然无存……

我一直以为自己读书还算多的,真没想到,自己在和好友们聊天的时候,竟然好多东西都不知道。这可真让我有一种“井底之蛙”的痛感了。

前几天读书,读到藏书家叶灵风的一条“新年大愿”,觉得很有意思,就记下来了:

“今年要少写多读。如果做不到,那么就应该多读多写。万万不能只写不读。”

我对于自己的“勤写”颇有一点点自豪。但,今年春天和几位好友喝茶时,他们意味深长地对我说:

“大海,你要少写一点啊!”

当时还有些不以为然,现在是真真切切地明白过来了,我在前一段时间里,的确是犯了“只写不读”的大忌……

评论

  •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