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大队有电影
一次和同事聊天,聊到了小时乡下的生活,聊到了那时生活的贫困,我说那时最不能忍受的是文化生活的贫乏。
三十年前的苏北农村,没有电视,没有报纸,没有杂志,所谓的有文化的人家,也只是残存了几本破败不堪的线装书和竖排版的《毛泽东选集》。农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时最盼望的就是能看一场电影,以给这贫瘠的文化生活增添一点亮丽的颜色。看来,追求精神生活也是人类与生俱有的本能,如同人要吃饭一样。
当太阳渐渐西沉,距离地面还有八丈高时,高高的电线杆上的大喇叭开始广播了:“社员同志们,今晚大队有电影……”这一特大喜讯迅速在村里爆炸,人们奔走相告,家家户户也早早的歇了工,早早的做饭、吃饭,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喜悦。小孩子们更是激动万分,一边高喊着“预位去了”,一边扛着自家的板凳到村东头的广场上占位子。广场上已经有了好多的板凳,被自觉的排成了一行行、一列列,放映员在做着放映前的准备工作,鱼白色的银幕也早已架好了。
人们饭毕梳洗干净,穿上平时走亲戚才穿的压箱底的衣服,全家倾巢而出急切切的来到广场,唯恐迟到了,其实还早着呢。腿脚不好的老人也被孝顺的儿女用车子推到了这里。有小孩事先占了位的家长来到自家的板凳前,而没有预先占位的则仔细观察一遍场地,给肩上的板凳找一个最佳的位置放下来。此时如果是夏季,人们的手里多了一把蒲扇,如果是冬季,则裹上了厚厚的棉大衣。
月光或明或暗,星星或多或少,此时的广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淳朴的村民都吸进了它的涡心,更像是一个文化讲座的盛装舞会,人们带着期盼,带着对文化生活的渴望,陆陆续续从自家低矮的小院奔赴这里,接受“文化”的洗礼,不管季节如何变幻,人们的热情不变。
放映前的这段时光最是热闹,广场上人声鼎沸,笑语喧天。人们讲着各色的笑话,唠着家常,小孩子们你追我赶,蹦蹦跳跳,做着各种游戏,此时的广场又是一个欢乐的海洋,通常是这边笑声不断,那边笑声又起……这时的村子里倒是静静的,只有看家的狗不时的因为风吹草动而狂吠几声。那时的治安也好,不用担心有小偷光顾。
等到人来的差不多了,放映员清了清嗓子,拿起了话筒:“社员同志们,静一静了,电影马上开始了。”随着放映机上的灯光一灭,银幕上展开了生动的画面,人们齐刷刷的闭了口,小孩子们也规规矩矩的不再打闹。人们随着故事情节或喜或悲,或气或愤,那纯朴的感情一次次被引向高潮。
这时如果谁家有什么事需要广播广播,就会给放映员递支烟,或说两句好话,放映员就会利用中间换片的间隙拿着话筒吆喝了:“李二狗家的小猪仔要出售了,欢迎大家前去抢购……”我想,现在电视片中插播的广告,有可能就是受此启发吧。
夜渐渐的深了,小孩子们也抵不过瞌睡虫的袭击,倚在大人的怀里睡着了。电影已接近了尾声,人们却还恋恋不舍,回家的路上还在谈论着电影中的人物,回忆着电影中的情节,以至于几天后人们谈论的话题还是刚刚看过的这部电影。
后来,经济发展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这一文化盛会就不多见了,即使是哪家办了喜事,包场电影供大家同乐,观看者也是寥寥无几,远没了那时的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