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种风情《雨霖铃》

2008-09-26 20:49 | 文/应景入画 | 3379次阅读 | 相关文章

闲暇的午后时光,信手从案头拿过一本《宋词》,匆阅目录,目光停留处,竟然还是那一曲传唱千古的《雨霖铃》。 初识《雨霖铃》,不是在唐诗宋词的书籍里,而是在一节书法课上老师示范的一幅作品中。柔润净白的宣纸上,整齐俊逸的楷书,满纸散发着淡淡的翰墨幽香,依然清晰记得。 因为是书法作品,老师的讲解从作者柳永的“永”字着眼,介绍着永字八法。而我的思绪,已浮游于藏头收尾的书法知识之外。那一句寒蝉凄切,已然牵扯着我的情愫回到了宋代那个急雨之后的送别长亭。 秋日雨后的黄昏,繁华的京城门外,凄切的蝉鸣,无欢的情绪。又一幅哀婉的送别图。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即将分别的恋人在舟人的催促下,却仍双手合握,依依难舍,泪眼相对,哽咽无语……相见时难别亦难,了不尽的愁苦万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此行千里,烟波浩渺的江水,暮色苍茫的长天,谁可以载动深深的惦念、沉沉的离愁?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凄冷的清秋时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依依杨柳,荡漾别情,飘拂着多少春风未解的心事。一钩冷月,残照白堤,兰舟上的旅人,沉浸于深深的离苦之中。只能是寄愁心于残月吧?情何以堪?如画的景致竟成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于何人说!”相知相爱的昨日,相聚相拥的过往,与心爱的人共度过多少良辰美景。怎奈要承受分别的苦,离别的痛。此去经年,秋心做愁,因为离别,更让人怀想、更让人珍惜分分秒秒的相聚。只是别后那千万种风情,能与谁相诉? 此情何寄?一切景语皆情语! 初识《雨霖铃》,沉醉于离愁别恨的幽怨,感悟着两心相依的情浓。再识《雨霖铃》,知道了柳永。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才子,奉旨填词,洒脱不羁的白衣卿相。“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仕途中少了一位率真的官者,宋词中多了一位耀眼的才情词人。 一曲《雨霖铃》,千万种风情! 从长亭走出,从柳岸走过,我听到一曲凄美温婉的《雨霖铃》;从清秋月下,从晓风拂处,我听到一曲相思情浓的《雨霖铃》。如果时光能够回溯千年,我想,我还是愿意,在铮铮的琴音里用心再去聆听那一曲意蕴悠悠的《雨霖铃》。

评论

  •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