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伴儿成长

2012-05-08 08:12 | 文/张子珍 | 1335次阅读 | 相关文章

阅读伴儿成长

张子珍

儿子读完一年级的那个暑假,我借了一套带拼音的《封神演义》,随手放在卧室的书桌上。

午睡醒来,丈夫正在给儿子擦后背,他一看见我进来就兴奋地说:“我睁眼一看呐,他一动不动地趴在那儿看书,脊梁上那汗呢,汗珠子都往下滚!弄得我都不好意思再睡了!”丈夫由于激动声音挺大,还有点语无伦次。

此时,我故意不直接看儿子,将目光投向书,但余光发现儿子脸转向我,等着我的评判。我小声地、一板一眼地说:“胡渊同学是个小书迷。”语气充满肯定和赞赏。

儿子立刻乐颠颠的。

我想,这大概是儿子阅读的正式开始。

近八年了,当时那个炎热的中午,那间狭小的卧室,那个七岁孩童专注的背影,以及那一后背的汗水,至今历历在目。

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故事,我想每个妈妈都有被孩子掏空而应付不了的经历,只好找来书给孩子读故事了。我要说的是,这些用过的书千万别丢,也别束之高阁。等孩子上学识字了,自己读这些故事时,会有似曾相识、故人重逢的快感,书的魅力就逐渐向孩子展现了。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识足够的字才能阅读,其实不然。孩子的阅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是扫描式的,或者说是往下“顺”。也就是说,阅读中遇到的生字,并不妨碍他对故事大体的理解和趣味性的体验。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孩子每次翻阅这些书,都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我家的那些书他翻来覆去地读,经常不由自主地感慨:真是好故事!真是好故事!

家长不要带功利心让孩子读书,什么为了识字呀,写作呀,扩大知识面呀。我从不对孩子提什么要求,或者定什么标准,如必须读什么种类书,每天读多少、写读后感什么的。孩子读书完全出于自发、自愿,没有任何目的和压力,仅仅是为了开心、找乐。

孩子小时候读什么书受家长影响。我的体会是,家长的缺憾是什么或者希望孩子朝什么方向发展,就往家带什么书,前提是有趣、易懂。我是学理科的,历史地理知识一片空白,我不希望儿子象我,所以我一般往家带史地类的故事书。孩子大一些的时候,他就能自己选择书了,这时需要家长稍微把把关,因为有些书虽然健康,孩子接触过早也不太合适。

我家的书很杂,到处乱放,沙发、茶几、床头、餐桌、地板、厨房,俯拾即是,随手可取。虽然没逼着孩子读书,但家里到处都是书,也没有什么更好玩的,不看书还能干什么呢?我和丈夫都是教师,在家里有时备课,有时读专业的或者其它类的“闲书”,儿子也是悄悄拿本他喜欢的书在一旁翻,我们各自为政,互不打扰,其乐融融,现在想想,也算一道风景。记得儿子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很是胸有成竹地对我说“妈妈,这些书《三个火枪手》和《福尔摩斯》(上中下),你随便翻开一页,只要你读一句话,我就知道这一页写的什么。”我试了试,果然如此。这四本书每本都是五百多页啊!我把这事告诉他爸,他爸说:“他都什么时候读的呀?!”

四年级时我帮他办了图书馆借书证和阅读卡,图书馆和书店几乎消耗了儿子写完作业的大部分时光。

儿子在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扩大了知识面。同学知道的他知道,同学不知道的他也知道,在那个表现欲特别强的小学阶段,这让他很有成就感。有一回我故意逗他,“你在讲台上讲事的时候,底下那么多同学,你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在上面讲,老师一边听一边笑眯眯地对我点头,讲完后,老师可着劲表扬我,还说,这些事他都不知道,我特别美!”此时,儿子骄傲得象一个王子。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孩子在7—12岁需要形成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自信!如果这一阶段过度不好,孩子以后会有自卑感。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肯定,无疑让我儿子在学习生活上找到了自信。现在,儿子已经过了“好表现”的年龄,但老师有时还是会在课堂上说:“胡渊同学,你比较渊博,你来说说什么什么...”当同学对某个问题有争议时,就找我儿子;有时老师的一些问题叫他帮着查资料,这种被“重用”的感觉也增强了他的自信。

读书不仅让孩子丰富知识,增进智力,也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现在我儿子即将初中毕业,他身体健康,学习优秀,性格温和,人际关系良好。阅读让孩子受益匪浅,阅读陪伴儿子茁壮成长。

评论

  •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