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也犯糊涂
秋子
有一书友,读书甚为仔细。每逢展卷于案,必握铅笔在手,圈点勾划,或批注、或简书感言。我得好书,必与之共赏。待他还书时,习惯看他的“手记”,常有意外收获。
我曾于图书馆借书一册,先给他看。该书系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富仁、方兢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4(当代卷)。待他读完,我翻看他的“手记”,有两处不容我不去仔细琢磨了。
一处是在马原的《喜马拉雅古歌》小说中。下列文字一侧有书友写的“谬也!”
“林达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珞巴族小村。林达村居喜马拉雅山北麓,植被繁茂风光秀丽。林达的准确位置在北纬94°与东经29°交汇点上。”
我推敲半天才明白“谬”在何处。若“在北纬94°与东经29°交汇点上”,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林达”这个地方的,因为地球仪上最大纬度是90°。――这该是北纬29°与东经94°之误。
另一处是贾平凹的《双岔村》小说中一个“撕不去”的错误。书友是这样“批注”的:“名家也犯糊涂”。
“过春节贴对联。老五和吴丁合卖了纸,可他们只识得钱票上的一至十的数字,就一张写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张写了‘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写毕去贴,贴得一边高一边低。看着难看,就高的一边撕去‘一’字,低的一边撕去‘十’字。”
贾平凹先生想必是要赋予对联“缺衣(一)少食(十)”的寓意。然而,对联若按文中的写法、贴法去撕,只能撕去两个“一”字,而不可能撕去“十”字。
琢磨之后,我感慨颇深。不是对“名家也犯糊涂”,出现“谬也”感到意外。人非全知全能,更何况谁之过尚未考证清楚。我只惊叹、羡慕书友读书只认真。若天下之人为事皆如此,其结果将如何?天下不说,远的不论,单说近两、三年国内发生的事,也许四川的彩虹桥不会訇然坍塌,也许河南洪洞县特大矿难不会发生,也许山东胶济线火车不会脱轨相撞,也许安徽阜阳手足口病不会如此蔓延……
也许“谬也”会成为罕见的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