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猜想》系列散文之六 —— 何去何从
但凡伟大人物的理想,并不是只到了自己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就算完的;但凡称得上伟大的理想,都是跟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
其实,悉达多或者别的什么伟人们,他们自己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或得到“至高真理”,这些,只不过是第一步——使自己有了可以说话、可以让社会有些改变的能力或者地位、有了可以把理想坚持下去的条件。而很多人,单就是这一步都走不过,于是,理想的路也就无从再走下去了。
但即便走过这一步,接下来的,还有更为艰难的漫漫长途——“普化众生”。
纵观各时代的伟人,以及他们的理想,是可以总结这样一个“公式”的:先致力于自身能力与德行的修养,功成之后,接下来就是“兼济天下”或者“普度众生”了。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所谓的“而立”,也就是“立德、立言、立身”。这些的东西都立起来之后,他就可以开始去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为使“天下大同”而奔走呼告了。
然而,当佛陀走完这一步,也就是悟得无上解脱之道之后,却遇到一个根本性的大难题。就是何去何从的问题,是自己进入涅槃之境,还是去普度众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这跟佛陀本身所悟得的“真理”是分不开的。到了这里,且不说他最先的理想是要让自己获得解脱,还是要让有情众生获得解脱?他的以“看空一切”、以“涅槃寂静”为最终归宿的教义,就跟他本身的“普度众生”的理想有了冲突。
倘使真的“看空一切”,真的消灭“爱欲”、消灭“有业”甚至消灭“生”,他自己都消灭了,所谓的“他”的眼里的那些什么“五浊恶世”、“芸芸众生”又从何说起?更就别说什么“苦乐之别”了。
幸而,这十二因缘法只是佛陀看到的“真理”,是一个想法,或者说是个还没有用实践去检验的理论。所以说,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实践也要有好的理论来加以指导。但有的理论,是不能随便用实践去检验的。就像佛陀的十二因缘法,你真要去检验,也检验不出来。因为你一检验就“涅槃”了,而且,涅槃境界,是“不可思议”的(这里的“不可思议”,不是“匪夷所思”的意思,而是不可思考、不可议论,也就是不能言说的意思)。所以,即便你检验了,别人也得不出结果来。
本来,佛陀悟出了十二因缘法,只要还没有从此进入到生死不灭、无罣无碍的涅槃境界,也就是说,只要他还没有亲自去以实践检验这理论,就不算他“证悟”了。因为,所谓的“证得”这十二因缘法,也就是要以身、以行去证法,让这法得以实际显现(即便检验的结果别人是看不到的)。换句话说,只要人还在这世间,就一定不能“证悟”这究竟法。为什么呢?最基本的一条是:“生”没有消灭。既然“生”没有消灭,其他的“行”啊、“心识”啊、“名色”啊、“六入”啊、“接触”啊,等等东西,也就都不能消灭。这样,怎么还能说“证悟”了这十二因缘究竟法呢?最多只能算是“了悟”,或者说“了悟”还有些过,恰切的就是,有了这样一套“或然正确”的理论,却并没有用实践去检验。
我们不是有句名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只要这个理论还没有以实践去检验,它就不能称之为真理。
所以我说,佛陀其实并没有真正“证悟”什么究竟大法,他只是提出了一个貌似真理的理论。他告诉一切徒众,照着这样的修行方法,是可以达到究竟的涅槃境地的。而徒众们借以相信大法为真的,是它合于人们的想法,合于人们的无法证明的“经验”,合于人们的期望。这些,也只不过是并无实践根据的猜想,跟我现在多佛陀的猜想差不多。
也正因为如此,佛陀就还要以自己一生的实践,去检验这个理论。而所谓的涅槃境地,也不过是一个究竟的理想之境,是不可思议的无始无终点,是人们要穷其一生去追求的所在。佛陀虽则看到这究竟状态,以及达到这究竟状态之法,但也并不是一步就可以“证悟”的。也就是说,并非一个“死”就代表了“涅槃”(虽然看起来很像);死是涅槃的开端,但涅槃不仅止于死。死是人人都不可免的,但真要达到涅槃,还要有这极不寻常的修行功夫。这功夫到家之后,等到近于死亡时候,或终于大彻大悟而可以了脱一切。于是,即便是至圣佛陀,他也还要住于世间,不断精勤修进,到最后才可望达到这涅槃之境。理论之成为真理,就一定要用实践去检验。
于是,法是方向、法是路径、法是方法,知道了法,只是知道了通向涅槃之境的方向、路径以及方法,真正要达到,还要靠着自己的一步步的勤修精进,才可以有望达到。而佛陀所宣讲法,便是给众生指出了方向、路径与教导众生一步步的了悟法理,一步步的加以实践,一步步的“证悟”法相,争取最后在死亡之前,达到可以进入涅槃的境界。
我开始所说的那个所谓的“根本性大难题”,或许只是我猜想有误罢。然而,接下来,佛陀确也面临着另一个的大矛盾,这可是有典籍记载的。而且佛陀也因此差些就直接进入涅槃了。
倘使佛陀直接进入涅槃之境,或许他也仍然不能称作佛陀,至多不过是“觉者”或者“智者”,而且,不会有别人这样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