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返乡笔记折射出真实的乡愁

2016-01-19 21:25 | 文/枫株湖 | 3177次阅读 | 相关文章

博士返乡笔记折射出真实的乡愁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昨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 .6万多次。近似“疯狂”的转发量让作者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

(2月25日《北京晨报》

据《北京晨报》2月25日转载《南方都市报》新闻报道,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昨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 .6万多次。近似“疯狂”的转发量让作者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突然在互联网上爆红绝不是柔然的,而是一种必然。这是因为,在他的字里行间,没有“假、大、空”一类的套话,句句都是入情入理的大实话。这样的返乡笔记只有脱离了官场,与农民在一起净化一下心灵,才能让自己的感情与广阔的田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和农民心连心,而且说出那些掏心窝的话来,让大家与博士生共同分享他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心中的喜怒哀乐。博士生返乡笔记爆红,引发网络海量点击,围观、争议不断。更多的人则认为“这篇返乡手记读起来还是蛮真实的”,“真实有同感”,……一篇反映返乡、农村过年、农村现状的手记,如此集中地引发共鸣,除开春节这个特殊的节点之外,就是其中所反映的城乡之间、今昔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强烈的比对和反差,加之央视节目不断倡导和渲染的“家风”、“乡愁”,也开始引发更多人对农村现状的关注与思考。人们不仅要问“老家去哪了?”,甚至还要追问“乡愁去哪了?”

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引发的围观,所折射的恰恰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农村”问题的各种忽视。除开每年年初的中央1号文件、年尾的干部进村慰问,乃至《星光大道》凤毛麟角的农民登场,关于农村的话题基本上由“农民工”这个群体全权代表了。接下来“寒门难出贵子”、“读书无用论”时常成为坊间谈资,然则农村中的留守孩子、空巢老人基本上被遗忘,此情此景出来这么一篇手记,或许能够勾起不少80前后大学生儿时的回忆。

蓦然回首,当那些由老人、蓝天、土坯房交织成的“乡愁”似乎再也难以找寻的时候,取而代之的却是妻子、房子、车子这些物质压力,金钱、地位这些世俗盘问。透过绿皮火车上的粗狂、乐观和惬意,摩托车返乡大军背后的心酸,如今农村所没有改变的,依然是贫穷落后,孩子读书的唯一目的不是返乡创业而是离去,外出打工N年不归想家也只是说说罢了。所改变的却是伴随农村老人日渐老去,那些传统习俗和淳朴民风愈加难以为继。

这位博士对于坝上众生相的对话描白,越发勾勒出由城乡二元结构引发的求学观、就业观、婚嫁观,加之农村调研的独特视角,不由得人们不对农村问题生发出些许担忧,这一点对于那些80后农村大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心灵的痛苦和尴尬。究竟社会太骨感,还是知识太无力?从中央上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现实到文学,从学术到制度,需要反思的人有很多,需要反思的问题也有很多……

之所以近似疯狂,是因为他的字里行间没有那些不必要的华丽辞藻;之所以那样疯狂地被点击与转载,是因为人们在官方那里听到和看到的,都是讨人厌的官话、大话和套话。而且,有的官文里还有不少“假、大、空”。人们耳熟能详地听腻了那些八股调的官话,所以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让人突然耳目一新。尽管这个博士生如今在上海的一所大学里攻读文化研究专业,但他却没有被沾染上八股文官腔官调的坏毛病。如果说,因为他说出了“中国农村的现状”是“知识的无力感”,这样不同凡响的肺腑之言引起了网上的热烈讨论,那也不足为奇。那是因为他的客观真实感情驱使着他不能违心地说假话,那是因为无论是在他的骨子里,还是留在他血液里的真性情,他面对家乡的那些土地,真的无法使他“睁着眼睛”说瞎话。所以,他的那些接地气的知心话,即可说给他自己听,也可以让更多喜欢他的朋友们与他一起赏心悦目地倾听来自大帝的声音。其实,他说我们广大的农村依然是“知识的无力感”一点没错。无论是眼下的新农村建设,还是小康社会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那个广阔天地的农村需要大量的高学历知识分子去参与建设。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客观实际问题。只不过用他的语言描述和表达出来更容易让人警醒。

所以,在博士生的返乡笔记里,他的文风不仅朴实无华,而且具有力透纸背的穿透力;所以,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互联网上晾晒之后,立即与众多网友产生了共鸣。这说明,不管学问有多高,都得走出去,而且必须使自己的所学知识去勇敢地与具有广阔天地的农村进行空气交换和改良。只有与广大农民的地气接上头,才能使自己心中的许多郁闷转化成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与义务;只有让我们自己所学的知识经常走出去见见阳光和呼吸到土地的地气,才能获得新鲜的空气与丰富的营养。

《老子》中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够正确认识别人的人,才算有智慧;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算是聪明。而《老子》还教导我们:“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责。”意思是,要有自知之明,但不能自我显示,要爱惜自己,但不要自认为了不起。这说明,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是有益无害的;这说明,实践才能使自己获得真知灼见;这说明,即便是自己通过社会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就,也不能骄傲自满,而且应当继续保持这种好的学风和文风;这说明,无论是认识社会还是认识世界,都必须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凡事都应当人调查研究,决不能凭空想象。只有本着一分为二的客观真实态度,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客观观世界。

然而,作为有担当的中国知识分子,必须拥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伟大爱国情怀。如果没有这种特殊的感情流淌在自己的血液和青春年华里,再怎么说,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也不会让我们感受到那股扑鼻的浓浓乡土气息。这就是接不接地气的本质区别。

评论

  •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我来评论